来源:全球半导体观察 原作者:竹子
近日,立昂微发布公告称,公司拟与嘉兴市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署《投资协议书》,在嘉兴市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“年产96万片12英寸硅外延片项目”,项目计划总投资12.3亿元。
立昂微表示,近年来,受益于公司硅片业务下游功率器件、模拟芯片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,外延片的市场需求也持续扩张。
鉴于公司控股子公司嘉兴金瑞泓已于2024年底建成15万片/月的12英寸硅抛光片产能,为满足客户高性能集成电路对于硅片生长外延的需求,公司计划在嘉兴金瑞泓12英寸先进制程轻掺抛光片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外延片产能,以满足客户的需求,完善公司的战略布局。
此项目预计全部建成达产后,将形成年产96万片12英寸硅外延片的生产能力,实施地点位于嘉兴金瑞泓微电子(嘉兴)有限公司厂房内,由立昂微全资子公司金瑞泓昂芯微电子(嘉兴)有限公司负责实施,建设周期约为5-8年,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。
立昂微主业涵盖半导体硅片、半导体功率器件芯片、化合物半导体射频芯片三大板块,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。
截至2025年1月,立昂微已拥有6英寸抛光片(含衬底片)产能60万片/月、8英寸抛光片(含衬底片)产能57万片/月、6-8英寸(兼容)外延片产能70万片/月(预计2025年3月底前达到90万片/月),另有衢州基地12英寸抛光片(含衬底片)产能15万片/月、12英寸外延片产能10万片/月。
嘉兴基地12英寸抛光片产能15万片/月。此次12.3亿元新建12英寸硅外延片项目,是立昂微在现有产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张,旨在满足客户高性能集成电路对于硅片生长外延的需求。
在业绩方面,立昂微预计2024年度营收为30.93亿元,同比增长约15%;净利润为亏损2.55亿元,同比由盈转亏。净利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扩产项目陆续转产,2024年折旧摊销支出同比增加约2.06亿元;另一方面,公司对半导体硅片和半导体功率器件芯片的售价进行了下调。
硅外延片挑战与机遇并存
多家厂家推进技术创新与产能扩张
公开资料显示,硅外延片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,在功率器件、模拟芯片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。近年来,受益于硅片业务下游功率器件、模拟芯片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,外延片的市场需求也持续扩张。随着5G通信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,对高性能集成电路的需求不断攀升,这进一步推动了硅外延片市场的发展。
在硅外延片领域,我国主要厂商有上海合晶、沪硅产业、中欣晶圆、奕斯伟材料、上海超硅、上海新昇、有研半导体等。
随着半导体产业的不断发展,硅外延片产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。一方面,大尺寸硅外延片的需求逐渐增加,12英寸及以上尺寸的硅外延片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。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,突破大尺寸硅外延片生产的技术瓶颈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另一方面,随着下游应用领域对芯片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,对硅外延片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例如,在功率器件领域,需要硅外延片具有更好的电学性能和热稳定性;在模拟芯片领域,需要硅外延片具有更高的平整度和更低的缺陷密度。
近两年,硅外延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,其中原材料价格波动是一个重要问题,如上海合晶等厂商就曾提到,近两年企业正面临的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的情况。
对于今年硅外延片市场发展,上海合晶总经理陈建刚再2024年三季度表示,2025年硅外延片,尤其12英寸,国内市场预计自2025年第二季度后需求逐步稳健恢复。
目前上述提到的多家厂商正在采取措施提升竞争力。上海合晶正在加速技术创新,该公司将加速推进12英寸N型一体化外延新客户与新产品开发,以及12英寸P型一体化外延示范线建设,全力推进12英寸55纳米CIS外延量产及28纳米P/P-外延研发。
沪硅产业通过产能扩张、技术研发等多方面举措,积极应对硅外延片市场的竞争与挑战。2024年6月,公司公告预计总投资约132亿元建设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。
目前,其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已达到50万片/月,此前其预计2024年年末达到60万片/月。待上述产能升级项目达产后,300mm硅片产能将提升至120万片/月。200mm及以下的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也超过50万片/月。
西安奕斯伟材料目前在西安高新区已拥有两座工厂。截至2024年9月末,公司合并口径产能已达到65万片/月,全球12英寸硅片产能占比约7%。其中第一工厂50万片/月产能已提升至60万片/月以上,第二工厂已于2024年正式投产,计划2026年达产,届时两工厂合计可实现120万片/月产能,有望跻身全球12英寸硅片头部厂商。
据该公司最新财报数据,2024年1-9月奕斯伟外延片产品已实现毛利率转正,目前正加大对高端产品技术投入。